新闻banner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资讯动态 > 公司新闻

从“司马光砸缸”了解古代消防

2018-08-02


司马光砸缸的故事,相信众所周知。这则故事在《宋史》里,就只有一句话:“群儿戏于庭,一儿登瓮,足跌没水中,众皆弃之,光持石击瓮破之,水迸,儿得活。”这句话里的“瓮”,指的就是大缸。

为什么要砸缸呢?因为要救人。那么问题来了,缸里为什么会装满水呢?

这就要从古代的消防说起。

古人没有喷淋消防设备,缺乏储水手段,面对火灾问题,只有两种手段:

一种是引水源靠近住宅。如北京故宫的金水河,故意被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形状,就是为了给附近的建筑提供水源,及时灭火。

另一种是提供固定的储水设备。也就是司马光砸的那口缸。




消防的由来


古代就有“消防员”

早在黄帝时就设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,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,黄帝在安排国计民生时,就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使用火,以防范火灾,为此,黄帝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,称为“火政”。到周朝时称司煊、司耀


专职消防队出现

宋朝称军巡铺、防隅,这也是中国最早意义上的专职消防队,宋仁宗即位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,挑选精干军士,建立军巡铺。主要任务是“夜间巡警”,督促居民按时熄灯,消防火灾隐患。到元明时期称救火兵丁,清朝初年称防范火班


消防制度的建立

中国现代的消防队制度始建于晚清,1868年,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,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。内地消防队,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。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,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。



古代消防“神器”


随着时代的变迁

灭火器具也有所发展

古代灭火的器具极为简单

主要是一些盛水的大水缸

还有一些形状长圆、备有提梁的水桶

较先进的要说就是水袋、水囊之类的

现在跟着我一起大饱眼福一下呗~

水袋、水囊

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,可以装三四百斤水,袋口绑起来,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,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,出现火险时,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,向着火点注水。

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,里面装着水,起火时,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,水囊被烧破,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。


唧筒 


明代一种被称为“唧筒”的灭火装置出现了,这在当时应该称得上是较先进的设备。据记载,“唧筒”的特点是“简是长竹,下开窍,以絮囊水杆,自窍唧水”。它既能汲水,又能排出水


水龙

水龙是清代出现的引水灭火工具。其工作原理是一压一抬木质手柄,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就会通过软水管喷出来,这时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,就能灭火了。早在同治年间,老城就有民间自发成立的消防组织“水龙局”。


太平缸

作为明清两代国都的紫禁城,由于里面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,极易着火,为了以备救火之需,便在很多宫殿前面放了大水缸,名为“太平缸”或“吉祥缸”,当时共有308口这样的大缸。


标签

最近浏览: